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四川旅游景点 >> 灌县古城

灌县古城,灌县古城在哪里,灌县古城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4-03-14 13:55  浏览次数:

灌县古城在哪里?灌县古城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灌县古城在哪个省?

灌县古城旅游,灌县古城在哪里,怎么走?

千秋都江堰不仅造就了一个水旱从人的锦绣天府,并且孕育了一座上善若水的灌县古城。灌县古城始于南北朝后魏时期,与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5A级景区——都江堰景区,山水相连、景城相依,其山色苍翠、水色灵动、五河竞流、举目如画。

灌县古城
灌县古城

灌县古城简介

都江堰市古城区东至都江堰大道一环路口、南至公园路外江河堤、西至玉垒关城门洞、北至建设路,幅员面积2.8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8724人。在“5﹒12”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古城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为更好地抢救、修复、保护、挖掘和传承古城区历史文化底蕴,实现居住和业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本着“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完善设施、提升业态、完善设施、居民受益”的原则实施了灌县古城恢复重建,历史得以延续,文化得以宏扬。辖区内保留了与水文化密切关联的文物古迹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延续了纯朴的民风民俗,是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

在打造灌县古城的过程中,古城区管委会按照“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商为道、以游为本”的16字打造方针,确立了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空间格局,游山拜水逛古城的游玩方式,并将着力把古城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我市继青城山、都江堰之后的第三张世界级旅游名片。

灌县古城历史沿革

(一)都江堰市古城区素有“小成都”之美名

沧桑满目的灌县老县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竣工,更带来了川西平原空前的繁华盛世,使灌县城更加璀璨夺目。

据史料记载,都江堰市古城区(即灌县老县城,现灌口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后魏时期(386-557年),刘宋时(420——479年)灌口镇为汶山郡治所在地,唐武德元年(618年)为盘龙县治治所。

老灌县城是省城至阿坝州的咽喉要地,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史料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阿坝州等地出产的山货、药材主要在此销售,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销量巨大;本地特产的川芎、泽泻和茶叶也在县城行销。历史上由于灌县各种经贸业发达,带动餐馆、旅店、茶肆、酒楼、布庄、钱庄等业随之兴隆,古城内外店铺林立、繁荣兴旺、商贾往来、不绝于斯,素有“小成都”之称。

(二)都江堰市古城区占据四川西部“西来第一门户”地位

历史上的灌县名称更迭多变,曾叫湔县、堰官县、汶山县、永康军、灌州、导江县、青城县等。而古城区灌口镇曾为州、郡、县治所。《灌记初稿》载:“沿革虽易,而形势之胜,实西来第一门户。”——即老灌县名称虽多变,但却始终在四川西部占据了 “西来第一门户”的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永康军判官刘随使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此时城址大致为今内江以北,杨柳河以西,北街与外北街口以南,玉垒山以东的范围内。至明代洪武(1368—1398年)年间东城墙扩展至今建设路一带,弘治(1488—1505)中,知县胡光筑土砌石成墙,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四十丈,城墙东、南、西、北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县城格局,城区大致东至今建设路,南起内江以北,西骑玉垒山脊,北至北街与外北街十字口的范围内。此后六百年来,“虽时事迭更,而山川不易”,一直保持至民国时期。

1994年1月4日,都江堰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灌县古城景点介绍

(一)南桥

南桥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始建年代不详。元时称凌云桥,曾为“绳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县令陆葆德用大修都江堰余银建石柱木构廊桥,名“普济桥”, 寓“普济众生”之意。其后,南桥历经战火、水灾,几番毁建。1958年水毁重建后,更名为“南桥”。1979年政府拨款重建,桥头、桥身、桥廊饰以彩绘、雕塑。 2009年南桥加固维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

(二)明城墙

 在古代灌县为“川西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街乃茶马古道起点,西关为通往松茂地区的咽喉要塞。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筑了玉垒关,以防吐蕃入侵。唐宋时,县城无城墙,以巨木为栅,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环植杨柳,使相连属,以为城界。明太祖洪武年间,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弘治中期,知县胡光在土墙外包砌条石,今存宣威门、玉垒关和西街数百米古城墙残垣。

(三)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又称“灌松茶马古道”,南起西街,沿岷江河谷,北至松潘县城,全长七百余里。是北连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亦为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和连接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现都江堰景区内的松茂古道,系灌松茶马古道仅存和保存完好的起始段。

(四)董寿平旧居

董寿平(1904--1997)著名画家,山西洪洞人。1931年画作问世即蜚声京华。1939年抗战中,董寿平避乱成都,后迁居灌县,就借住我们西街的一个姓闾的家中,仿杜甫草堂命名“玉垒草堂”,后迁居北街中段鲁家,他在灌县一住12年,1951年才举家迁往北京。董寿平旅灌期间与于右任、谢无量、张大千、徐悲鸿等当世大家常经来切磋学问,探讨艺事。他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画作,并多次在重庆义卖,支援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供职北京荣宝斋,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之雅誉。现在,打造完成的董寿平旧居及其画作、书法作品、信件、照片等将免费供人参观。

(五)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古城区南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4平方米,大殿为木结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穿逗梁架,进深4间,21.4米,高9.5米,石作素面台阶,有垂带路跺,是以礼拜堂为中心的四合院建筑,礼拜堂所悬挂匾额“世守良规”为清果亲王题书。该寺为回族同胞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懋功寺,又名宝瓶清真寺位于西街老城墙外宝瓶巷中段,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系迁居灌县的懋功县(今小金县)伊斯兰教徒集资所建。现存建筑主要有正门、左右厢房、礼拜殿等。主要建筑均有宽敞的柱廊,外墙具有中亚建筑风格,外观具有中西合璧特点,是都江堰市保存较好、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建筑群之一。

(六)水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凡破坏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发生纠纷的案件由水利官员进行审判。抗战期间,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大殿和遗址。目前,已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已完成水利府复原,并进行展陈打造。

(七)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玉垒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筑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塑城隍塑像和民间传说中“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中的场景。1978年,灌县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庙,塑灌县民间传说中都江堰治水故事场景。城隍庙十殿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的典范作品,在过去,虔诚善良的老百姓纷纷到城隍庙进香拜神、祈求庇护,历来香火兴盛。近期,玉垒山区域城隍庙、娘娘殿、魁星殿、四大天王殿、小擂鼓坪等景点已免费向游人开放。

(八)玉垒阁

(九)文庙公园

灌县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约907年),系祭祀孔子专祠,由邑绅捐资修建。初建时称“孔庙”,庙址在城西盘龙山麓,历宋、元两朝。明洪武初(约1368年)迁至城东杨柳河东岸,改称“文庙”。明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修建,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部完成文庙所有建筑群。1929年,文庙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校;1952年,改灌县中学(后迁址)。目前,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已进行复原,文庙主殿——大成殿正门上有“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御笔,大殿正中供奉孔子,设“大成至圣先师之位”,文庙内古柏、巨楠、银杏、苍松等高大挺拔的百年老树点缀其间。下一步将与台湾国学书院合作打造国学基地

(十)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灌县北隅文笔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摄县务募众修建。砖石结构,呈六角形,共6层,高25米,底层围宽18米,飞檐翘角,逐层渐次缩小。民间俗称“红塔子”。

(十一)东城门

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火器时代的到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宣威门”作为历史文物一直保留至今。

重建后的东门城楼是都江堰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的分界处,也是古城区入口处的新地标。包括城门及附属仿古楼群,横跨幸福大道,有3个城门洞。中间为主洞,横跨机动车道,两侧为辅洞,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城楼的附属仿古楼群将集商业、休闲、旅游服务等为一体,游客们可攀上城楼眺望,还可在附属楼群里购物、休闲。

(十二)古县衙

古县衙为老灌县行政机构,清以前形制与规模不详,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马玑建正堂五间,凉厅及头门、外鼓楼、仪门、圣谕坊、东西科房、广莫亭。库狱在署内,设三监,又有徒流所、待质所等。后经多次修葺和扩建。民国时期,古县衙为民国灌县政府;建国后,古县衙改为灌县人民政府,1988年5月为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古县衙恢复重建规划建筑面积为47143平米,古县衙的业态规划主要是官府文化的体验,主要包括文博展示、文物收藏和官府菜。

(十三)杨柳河

杨柳河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至建设路,全长395米。宋元祐年间,灌县城市初具规模后,永康军判官刘随率众缘山傍水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线,成为县城的天然绿色屏障。杨柳河为护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杨柳河街”。古时河上多桥,今复建将军桥、柳城桥、观音桥、广安桥、大官桥、朝天桥六桥。

川西平坝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们悠闲的生活方式,杨柳河街是灌县古城最具休闲特质的一条街道,步行在杨柳河的街道上,一条溪水潺潺流过,两岸翠柳随风轻抚,几座小桥默默守望,不自觉地让人渐渐地放慢脚步,选择一家茶肆,沏上一杯绿茶,来上一杯热饮,三三两两临河围坐,或谈笑,或发呆,或打望,度过悠闲的时光。

(十四)幸福路

幸福路西起玉垒山脚城隍庙,东至蒲柏桥,街长800米。清代名为东正街,宽6米,可通马车。民国初,易名东街。1958年3月21日,因毛泽东主席视察灌县经过此街,后改名“幸福路”。幸福路是城区主要街道和城市核心,清代和民国时期已是车水马龙,商贸繁华。重建后,沿街建筑汲取了明清建筑元素,荟萃了川西庭院建筑和都江堰水文化特色,古风古韵不减当年。

(十五)南街

南街北起东街南侧,南至南桥北端,全长261米。清时名“南正街”,原宽约1丈。是城区过往松茂古道的通道,现为连接古城区与都江堰景区的主要通道,古城南门“导江门”位于南街南段。南街为回族聚居区,建有清真寺,店铺多为民族特色服饰店、铜器铺、烟草店、清真餐饮馆和小食店等,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民族特色。南街的打造主要是体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老四川城镇生活的特色餐饮、小吃、特产、民族主题餐厅、特色民族客栈等。

(十六)西街

西街原名“西正街”,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全长340米,为松茂古道起点。西街是成都地区著名的玉器市场,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开采岷山岫玉,名“岷山玉”,制成玉器祀神。西街隆盛时集玉器店十数家,有“玉石街”之称。玉石制品有茶盅、印章、笔筒、砚台、花瓶、烟具和动物玩具等,称为“灌县玉”,销往全国乃至国外。西街将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打造成特色旅游街区。

(十七)文庙街

文庙街北起书院街上段,南至幸福路上段,全长334米。清代时名“文星街”,后因紧邻文庙遂改名文庙街。清代、民国时期本邑名人多居住此街,故多深宅大院。文庙街的业态打造将着重围绕文化产业方面开展,打造主题会所、主题院落及文化产业等。

(十八)书院街

书院街北起文庙门口,南至瑞莲街口,全长225米,清时,因附近有“岷江书院”而得名。民国时期,灌县红十字会医院迁入,曾更名为“医院街”。1946年,在书院街中段原“江西会馆”开办灌县第一所女子初级中学,复又称“书院街”至今。

(十九)井福街

井福街南起幸福路上段,北至书院街中段,全长325米。街西侧有一古井,井水甘甜爽冽,经年清澈不涸,饮者多长寿,居民因井得福,被誉为“福井”,街遂以井名。民国时期,胡姓男子以担水为业,每天从福井取水,穿行于大街小巷为居民送水,常年如此,街坊人称“胡担水”。福井已成老灌县一绝。

(二十)北街

北街南起书院街、瑞莲街口,北至北门(镇安门),清代名北正街,街宽8尺,全长210米。清代灌县科举考试曾设考棚于北正街,灌县私塾童生每年在此会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灌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后更名北街小学)在考棚旧址建立,2008年“5•12”地震后,北街小学迁出,现已建设为红塔坊商业街区。

(二十一)瑞莲街

瑞莲街南起县署,北与北正街相通,长385米,宽1丈2尺。清代时因建有武圣宫,故名“武圣街”。民国初,武圣街居民贾思徽(前清秀才)宅地池塘内,荷花错季开出并蒂莲,乡人视为天降祥瑞,争相观赏,著名书画家张缙簪等前往临摹,建坊以记,武圣街更名“瑞莲街”。1931年,灌县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明明发电厂”在此街建成。瑞莲街有两小巷,曾为城中居民担水往来通道,亦名上、下水巷。

(二十二)大观街

大观街南起幸福路中段,北与杨柳河街相接,全长391米。因灌县地处西羌边地,金元时期以来,朝廷派出机构“行台”入驻县署以南街巷,常有大官出入,人称“大官街”。大官街紧临杨柳河边,环境清静,吊脚楼临水而建,多四合院。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政府将“行台”官衙拍卖为民宅,后改称“大观街”。

(二十三)商业场

商业场位于幸福路中段。民国初年提倡“实业救国”,设“劝业场”于此,场内有官兴文等人组建的“怀远公司”。民国十五年(1926年)知县叶大锵改为“商业场”,临幸福路街面建四层中式木结构走马转角楼——“楼外楼”。场内两侧为连底两层木结构商铺,其后有“岷江戏园”。1931年,楼外楼上置钟楼,用于消防报警。“楼外楼”是民国时期灌县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二十四)顺城街(即现商业街)

顺城街东起东门城墙,西至南桥头,全长665米。清时名通裕街,因沿古城南城垣修建,故名“顺城街”。三泊洞以上称顺城街,三泊洞以下称半边街,此街中段观音堂皂角树和仰天窝河闸曾为四川省1973年发行的1市斤粮票主图案。

(二十五)白果巷

白果巷是都江堰古城区的一个有名的小巷,因为巷内长着一棵千年古银杏而得名。目前,白果巷作为商业步行街进行打造,内设灌县古城游客咨询中心,已引入阳光购物、熊猫客栈等商家。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4513.html

灌县古城在哪里?灌县古城属于哪个省?灌县古城在哪个省?

上一篇:云顶寨
下一篇:光雾山

相关灌县古城,灌县古城在哪里,灌县古城属于哪个省?灌县古城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