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处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还有“艺术三绝”,即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其中,美妙绝伦的酥油花与传统藏戏及青海热贡艺术结合,经过艺僧十几代师徒的相传和几百年的...
青海塔尔寺:探奇神秘的酥油花,酥油花的起源,酥油花的制作
位处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还有“艺术三绝”,即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其中,美妙绝伦的酥油花与传统藏戏及青海热贡艺术结合,经过艺僧十几代师徒的相传和几百年的创新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
据《西藏佛教史略》与《安多政教史》称,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几百年来具重要意义,影响深远的格鲁派寺院有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和塔尔寺,其中塔尔寺因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所以成为世人瞩目的寺院,是佛教信徒们朝拜的圣地。
塔尔寺
每到正月十五,恰好是藏历年的上元月,是黄教寺院每年都要举行的第一个大法会。许多大寺院,在正月新月最圆的时辰,总要给释迦牟尼佛像前敬献几束酥油花,以示宗喀巴代表佛教信徒对佛陀的敬仰。虽然,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德格寺的酥油花,年年都有创新,也有特色,但是最为精彩,让人心仪的还是塔尔寺的酥油花。
独一无二的酥油花
正月十五那天,四面八方的僧人和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羌族、景颇族、锡伯族等信教民众,会同中外各地的观光游人,一齐涌向距离西宁市24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人们观看羌姆(喇嘛戴面具表演的傩舞);信徒们磕长头、绕经堂、转经筒、礼佛、点灯、献净水。天光谢幕之时,各色游人,簇拥前往塔尔寺的大道,熙熙攘攘,绵延几公里。
当一轮明月,从莲花山上冉冉升起的时候,突然,一片吆喝声传来,一队队身绛色新装的喇嘛,抬一盘盘香气浓郁的酥油花,飞快地越过石桥,穿过人群,飞奔到寺区中心九间殿社火院的门前,迅速把酥油花安装到早已竖立整齐的彩棚花架上。顿时,千百盏酥油灯,一齐燃明,在一派悠扬的长号和梵乐声中,人们眼前神话般地平地出现了一座百花山,四周环绕的装饰花卉,芬芳气息熏得人醉。
酥油花花所表现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菩萨、金刚天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台楼阁等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
此刻,灯光闪闪烁烁,檀香、藏红花和柏叶的芳香,在棚内飘摇,浓郁的烟雾升腾到天上。酥油花灯会的出现,彷佛使人置身于一处奇妙而遥远的圣境天堂。
酥油花的起源
充满神秘色彩的酥油花,最早出现在西藏拉萨。据传说和文献记载,酥油花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传说认为,酥油花的产生,是文成公主和她的工匠所做的。藏王松赞干布为了与强盛的大唐修好,主动要求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公主入藏完婚时,从长安带去一尊少年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像,称“觉卧佛像”,供奉在拉萨小昭寺。藏族人民为感谢公主给他们请来佛像,带来了麦种、医药和工匠手艺,按照传统佛教仪轨,给佛像奉献鲜花、涂香、净水、熏香、饭食、明灯等六种供品,称为“六供”,示意佛教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称作“六度”。当时正值寒冬,没有鲜花来敬献,文成公主即命她所带来的能工巧匠,参照宫中绢花模样,用藏人食用的酥油,调入颜色做了一束花朵,替代鲜花。从此,酥油花便作为敬佛供品,并在青藏高原流传开来。
来自宗喀巴的灵感
在《宗喀巴传》中,也有酥油花的简短记载,酥油花是宗喀巴所做,首先献给了大昭寺“觉卧”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像。
觉卧佛像原先供奉在小昭寺,直到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才将觉卧佛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入拉萨的释迦牟尼八岁时“不动佛像”搬了家,互换到松赞干布所建的大昭寺供奉。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宗喀巴三岁那年,受近事戒,赐法名更嘎宁保,7岁时,到黄河北岸的名剎夏琼寺正式出家,受沙弥戒。尊师顿珠仁钦赐法名罗桑扎巴(意为善慧),在这九年里,跟随老师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罗桑扎巴16岁那年,听从尊师教诲,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秋月,与几位师兄弟一起,千辛万苦前往雪域圣地拉萨。西行途中,所遇僧侣牧人,见他生得威仪出众,学识渊博,还能施药医病,因他降生在藏族所称湟水流域地方为“宗喀”,便尊称为宗喀巴,意为出生于湟水之滨的高僧,也有人称他为杰仁波切,意为“宝贝佛爷”,以示崇敬。
宗喀巴到西藏地区10年,四处游学,广采博收,先后系统学习了各教派的显宗。明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宗喀巴仿效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举行“示观大神变法会”的形式,在拉萨大昭寺前,第一次发起举办了发愿祈祷大法会,藏语称“默朗波钦”,汉地称大昭,或传昭法会。他们向前来参加法会的各教派8,000多名僧侣发放布施。在这次法会上,宗喀巴实施愿望,给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供献了纯金做的莲花瓣形的五佛冠,用丝绸精绣的披肩。佛冠上镶嵌有碧玉宝石、珍珠和松耳石,甚至连佛冠边沿的飘带也是用黄金制作,显得庄严美观。
《宗喀巴传》中记载说,大法会开始之前,有一天宗喀巴梦见佛祖释迦牟尼向善男信女们普撒花雨,于是,便产生了在大法会期间,为释迦牟尼佛像每天在六供之内敬献鲜花的愿望。但是,大法会值正月时节,青藏高原,天寒地冻,哪里有盛开的鲜花?宗喀巴自幼便是制作各种小佛像和擦擦(浮雕佛像)的能手,看见面前食用的新鲜酥油,萌生了灵感,便自己动手,用洁净的酥油调色制作了一束花朵,并在正月初一的一天,供奉在释迦牟尼佛像前。大法会开始的那天,释迦牟尼佛像前,设有四米见方的一个瓷缸大酥油灯,中间的灯柱有成人的胳臂粗,环绕一圈梅花形的小捻子,灯火如织。四周还摆有许多大型陶缸酥油灯,灯火辉煌,昼夜通明。佛殿上还陈设几百盏金灯、银灯和黄铜净水碗。殿内殿外,插有香幡、香伞,燃烧香料;佛堂前后,抛洒了用藏红花浸泡的香水。在芬芳的香气熏染和酥油灯的照耀下,美丽的酥油花香味浓郁,与月色和灯光交相辉映,深得各地僧俗众人的喜爱,因而也有了“酥油花灯”之说。
以虔诚的心制作
酥油花的制作,如同其他藏传佛教艺术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主要是服务于宗教,因此充满了神秘气氛。数百年来,早已有专门的传承人才和专门的制作机构。
塔尔寺制作酥油花的集体有两个,虽然都在金水河的东岸,却分为上、下花院,各有自己的掌尺,即技艺最高的管理师父和几代传承的艺僧,他们年年在研究和创新。
酥油花的制作十分艰苦,因为酥油花的基本原料是高原牧民天天食用的牛奶制品酥油,油腻、柔软、容易融化,并且难以永久保存。所以只能在高原的寒冬腊月中来做。
每年灯会的酥油花,从入冬便开始做起。艺僧们首先要沐浴发愿,以一颗虔诚的心,在神秘的宗教氛围中进入创作。掌尺和几位得力助手,先要选定题材。题材的选定,当然需要配合宗教界目前的重大事件,或寺院住持大活佛当年的愿望,以及适当应和社会的主流动态等等因缘关系。酥油花所表现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菩萨、金刚天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台楼阁等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目连救母》、《智美更登》、《唐僧取经》、《文成公主进藏》等及汉族传统文化的题材内容。画面形式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特点,在有限的空间容纳了极多的内容,非常具体的刻画、塑型,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其中人物、走兽达上百个,亭台楼阁几十处,几十个故事情节穿插自如,井然有序,繁而不杂,再配以鲜艳夺目的花朵,涂以金装银饰,显得富丽堂皇。
制作工序考究
酥油花先需做胎。胎内用铁钉、香柴(高原灌丛金腊梅、银腊梅的枝条)、麻皮成人物、动物和植物花卉的骨架;接,用上年拆除下来的陈旧酥油花作原料,掺和上细腻的草木灰,做成较韧硬的黑色胎料,在骨架上泥塑成形,方法近似泥塑的初期制作。所以大部分酥油花艺僧都会做泥塑佛像。但在制胎技巧上更像京津地区的面塑艺术,主要用灵巧的手和一些简单的木制雕刻刀。制胎是一道关键工序,做好胎以后,必须经掌尺对胎形的动态、尺寸大小和相互整体结构的比例等,进行整改审定,才算定型。
完成雏形后,接是敷面。敷面和制作花草的油料,都是当年纯净的一色新鲜白酥油。在青海高原牧区,许多热爱酥油花的牧民群众,不远千里,自愿将这些叫“加莫勒”的新鲜白酥油,奉献到塔尔寺花院,一年要用去1,000多公斤。艺僧们将研细的矿物颜料和入白酥油,揉成各种彩色油料团,然后按需要,用手指一点一片细心地,轻轻敷到制好的雏形胚胎上去。为了不使彩油因手温而融化掉,艺僧们在零度以下的低温房间内,还要把手指不时伸进结有冰块的冷水盆里,降低手温,他们几乎是用麻木的手指去塑造圣洁的酥油花,要是没有一颗对酥油花绝对虔诚的心,在数十天严寒的冬季制作中,一般人是受不了的。
在制作酥油花中,需要更换别种色彩油料时,则用豆面粉净手,就像画油画时要用纸擦画笔和刮刀一般;做花朵、叶片时,却不需要做胎,而是如制作绢花一样,用深浅不同的彩色油料,一次做成纤细极薄的花瓣儿、叶片儿,一瓣一片地黏结花朵,又一朵一朵地盘结在枝叶上,最为乱真。因为酥油花,是他们用自己充满信仰的一颗心去做的。所以,人们都把用酥油做的建筑、人物、禽兽和花卉草木一并亲切地称作为“酥油花”了。
余下的便是描金束形。这道工序多由老师傅来做。经过他们对人物背光、衣帽、服装、披肩、飘带等及耳坠、项链、手环等饰物和建筑物上的瓦瓴、图案、藻井的描金绘银;对人像眉目、鼻翼、嘴唇的点缀修饰之后,那人物便会眉目传神,那禽兽就能呼之欲出,那花木自然是风物生情了。同时,由于艺僧个人的思想修养与技术经历不同,也随之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最后,在掌尺的指挥下,把塑就的大小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等散件,根据总体设计,一一上盘,连环勾联成一副具有四维空间的立体艺术画卷。所有酥油花都在黑色底盘上被定位成一定的斜度,形成观赏者从下往上目视的最佳仰视角,然后,又在万盏灯火的闪烁下,便会产生一种酥油花从上而下的俯视角,特别是人物肖像,他们的目光就会与观众对接,就会产生凌空飘逸的神秘感,似乎人与神佛在那一瞬间,心灵接触。
同时,上、下花院还制作一些精致的小型酥油花卉盆景或单幅小佛像,分别献给塔尔寺各学院、经堂、佛殿,以及各活佛居住地“尕哇”,以表心意,供游人届时欣赏。
制作题材绝对保密
当酥油花经过一个冬天的紧张制作,大功告成,待主佛像塑就的时候,艺僧们首先燃灯献供,每天顶礼膜拜。等到吉日良辰,请寺院住持前来举行开光仪式。此时,沐浴后的掌尺,身新装,给佛像敬献哈达,颂开光经,然后给酥油花主佛像点睛,上佛光。如此直到上元时刻,请上花架供众人观赏。
大型花架由12根木杆竖立成天井,四周间隔9米,高约12米。正面为大花架,其三面却用堆绣佛像和八幅吉祥图案组成了高大的屏幛,每面屏幛又分为四五层,每层排列七八尊佛像案轴,整个形如一座彩色天棚,有时屏幛中间也放置大的酥油佛像。后面设音乐演奏台,在寒冷的明月夜,为酥油花不停地演奏。天棚下悬挂二三十盏琉璃宫灯,花架和每面屏幛下面还设几层灯台,层层迭迭地摆设千百盏酥油灯。这样,即显示出与内地人们观看花灯会的情趣,也可让游人按一定方向游走观看,不会发生拥挤现象。
有趣的是,每年的酥油花制作,上、下花院对所规划的题材都是极其保密的;对于整体构思、主题内容、主次佛像的选定,以及布局形式都是由掌尺决定,也许为了严格保密,才留下了不作草图的神秘传统。所以,到了正月十五展出时候,大家才能对上、下花院各自所创作的题材一目了然。
为使酥油花的魅力永存,四季常开,塔尔寺已于上世纪90年代,在寺院建筑群中设立一座酥油花馆,专门建成空调花廊,每年十五灯会所展出酥油花中,选出部分酥油花精品,存放其中,让千里慕名而来的观光者,一睹酥油花的芳容。
看了本文章的96%游客还看了:
秋冬季感受“大美青海·梦幻海北”别样风情
近年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建设高原旅游名州为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秋冬季独有的自然、人文风光,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营造秋冬季旅游热点,激发海北秋冬季旅游的活力,进一步延长旅游季节,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