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97616旅游网 >> 旅游景点 >> 云南旅游景点 >> 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云南映象在哪里,云南映象在哪个省

    就去旅游网  最近更新:2023-11-04 13:27  浏览次数:

云南映象在哪里?云南映象属于哪个省哪个市?云南映象在哪个省?

云南映象旅游,云南映象在哪里,怎么走?

全国云南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Dynamic Yunnan),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

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简介

《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原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云南映象》在2004年(甲申年)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的比赛中赢得十项大奖中之五项奖项:

舞蹈诗金奖

最佳编导奖

最佳女主角奖

最佳服装设计奖

优秀表演(打鼓设计)奖

云南映象特点

辑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云南映象座位分布图:

云南映象起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丽萍曾强调:“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云南这个歌舞之乡。” 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为人类文明留下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遗产重要的共生宝库;这里有多彩的民族文化,26个世居民族团结和睦,生生不息,形成了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的独特文化类型,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动物植物丰富多样,山川雄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处处是风景,天天可旅游。这是一块古老神奇、富饶美丽、生机勃勃的土地,这是一座文化艺术的百花园,这是一个蕴涵宝藏的文艺富矿,这是一颗民族文化的瑰宝。

彝、藏、佤、哈尼等10多个民族原始、粗犷、充满绚丽色彩的生活因了《云南映象》而生动地展示在舞台上。奔放的肢体动作、抽象的画面构成、空灵悦耳的音乐、清亮具有穿透力的山歌,将人类对于心灵回归、生命激情、灵魂升腾的情感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云南映象》,就是云南这座文艺富矿中的一些点滴和片段,杨丽萍与《云南映象》共同将这块宝石上的灰尘轻柔地拂去,让世人看见它的光彩。

《云南映象》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杨丽萍和《云南映象》演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源于彩云之南的这片红土地,是对于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表现和深情礼赞,并有着新世纪的时代特征。这也正是《云南映象》火爆国内演出市场并具有强烈的持久力的深层原因。

云南映象面向全国

自2003年8月8日在昆明会堂首次公演以来,《云南映象》已经在国内正式演出500余场。 2003年8月4日,《云南映象》在昆明会堂举行了正式演出前的首次彩排。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真正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艺术!”他马上指示,要将《云南映象》当作当年省内重点艺术工程来抓,要按市场规律运作,政府给予扶持帮助。就是在观看这次彩排之后,他为《云南映象》提出了“立足云南,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发展思路。

这以后,曾经历经困难的《云南映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昆明,《云南映象》的票房收入超过千万;在浙江温州杭州宁波,9场演出场场爆满;在上海,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最高奖项;在北京,还未上映,杨和她的歌舞团已经成为媒介的重要目标,《云南映象》更是一票难求……

《云南映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云南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在结束北京的演出之后,《云南映象》将赴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展开巡演,让更多的国内观众领略云南各民族如诗般的风情。

云南映象打入世界

在国内市场掌声不断的同时,《云南映象》从未忘记过自己走向世界的梦想。《云南映象》将以《寻找香格里拉》的名字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举行160余场演出。日前,众多明星和演艺界人士齐聚北京保利大剧院,《云南映象》的全球推广商———派格太合环球传媒总裁孙健君与杨丽萍携手为人们献上云南米酒,共同预祝《云南映象》全球公演成功。

目前,已有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7个国家有意邀请《云南映象》演出。派格公司将完全按照国际演出行业惯例对《云南映象》进行包装及商业运作。据了解,澳大利亚灯光师、舞美师等专家正在对《云南映象》进行再加工、再提炼,以使它成为真正属于世界的艺术产品。《云南映象》可能将是以成功的商业姿态第一个走向***市场,并能形成固定品牌的歌舞集。

云南映象看点

该台节目除了杨丽萍与孔雀舞这两大看点之外,到底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方能创下连演百余场不败的纪录?

演员:75%来自山寨

《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这些演员最小的7岁,最大的20多岁,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据杨丽萍本人说,之所以大量起用业余演员,主要是许多专业舞蹈演员没有民间的味道,他们一直在民间的圈子外寻找那种感觉。而这些民间演员在生活中就唱那些歌跳那些舞,他们的歌舞充满了生命的勃发,这是专业演员不具有的。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

表演:红土原汁民族原态

全剧共有“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舞蹈编排将云南原始乡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语汇进行了整合重构,用新锐的艺术构思表现少数民族的勤劳、朴素。肢体语言中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击声中拉开,即使是女子擂鼓的时候,也让人感受到来自红土地蓬勃的生命力。最后是以杨丽萍领舞,60只“孔雀”齐舞的“雀之灵”作为尾声。全剧表演全是真人真唱,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舞美:远古现代时空跳跃

《云南映象》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据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劳作之余,喜欢在广场上跳集体舞,他们称之为“打歌”或“跳锅庄”。为把这样的生活原态再现在舞台上,杨丽萍突破了以往舞台艺术的均衡布局,使传统的广场活动与现代舞台艺术得到了完美结合。音乐、服装、灯光、道具,将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特定印象。180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亦幻亦真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远古和现代,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一种生态情感。

云南映象观后感受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横空出世,不仅给云南带来一个惊喜,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士前来观看。这些人中包括新加坡总理、老挝副总理、缅甸副总理以及很多文化名人,他们都给予《云南映象》极高的评价。

陈凯歌(著名导演):(在看《云南映象》时,陈凯歌泪流满面) 我在云南插过队,很了解云南人的质朴善良,而《云南映象》却给了我前所未有过的感动。我很想邀请杨丽萍就这一题材进行再创作,使《云南映象》真正成为不衰的经典。

张纪中(著名制片人):这样的作品是一种人性的真正体验。我曾在排练的时候就看过这台节目,当时凭我个人的直觉,就知道它绝对是精品。现在再看这台完整的节目,更是深深被它感动。它非常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敬一丹(央视著名主持人):杨丽萍是世界级的舞蹈家,《云南映象》不应只在昆明演出,它应该到全国去演、全世界去演。

云南映象绝版演出

2011年10月27日,《云南映像》在四川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上演。这次演出之前,杨丽萍曾公开宣布这将是她在《云南映象》中的“最后一跳”,因此此次演出被称为绝版的《云南映像》。演出当晚,现场座无虚席,连两边的走廊都站满了观众,忠实的成都观众通过主办方为杨丽萍送上了诚挚的祝福,而亲临《云南映象》现场,无疑是对视舞蹈为生命的杨丽萍本人最好的致敬。《云南映象》用无法言语的魅力第三次征服了蓉城观众,慷慨的掌声从头响到尾。是杨丽萍让他们情不自禁,是那土得掉渣却又美得无与伦比的肢体语言,让他们忘情地沉醉。

真实道具震撼观众

演出开始,人们的视线被舞台牢牢粘住,那是个一开始就让你舍不得眨眼的场面:混沌初开,一轮血红的太阳冉冉升起,一面巨鼓轰然擂响,紧跟着62面鼓齐奏,仿佛人的魂魄也铸进鼓里。当观众还沉浸在“太阳”的辉煌之中时,一幅水幕从天而降。开始观众还以为是干冰,谁知道水幕打在奋力击鼓的演员们身上溅起朵朵水花,“真的是水啊?”观众忍不住惊呼。随后的“土地”“火祭”“朝圣”等部分,呈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劳动、欢唱、爱情和信仰。风、雨、雷、电、雪、火、孔雀、丛林、牛头、玛尼石、120个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神奇地出现在舞台上,构成了一部“原生态”文明的宏大史诗。

业余演员征服观众

杨丽萍和她的族人把舞台当作田野,尽情宣泄舞蹈之美。演出中,50多位来自云南乡间的演员,着实让观众瞠目结舌。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这些动物们爱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或狂野、或妩媚、或虔诚、或激越,在美轮美奂的舞台置景和魔幻般灯光的衬托下,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每一曲舞尽,观众席间均掌声雷动。

杨丽萍成全场灵魂

由杨丽萍领衔的《月光》《女儿国》《火祭》更掀起一次次高潮。在一个巨大月亮的投影中,杨丽萍那双具有魔力的手,紧接着手臂、腿、腰……整个身子都在盘旋、扭动、舞蹈。突然,现场安静得能够听见风吹过的声音,“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杨丽萍用云南方言缓缓地吟诵出高原女人的一曲悲歌,她的呢喃似乎不像在唱歌,更像是一种催眠。这时,记者分明看到了许多观众眼中涌动的泪光。 压轴《雀之灵》是杨丽萍经典之作,纯白华美的裙子,随着时急时缓的音乐张合、旋转、飞腾,如一只艳冠天下的孔雀。不同的是,当年的独舞被杨丽萍改编成群舞,在她引领下,现场几十个“小孔雀”一起舞蹈。更令观众惊叹的是,在舞蹈尾声,舞台乐池下翩然飞起一只硕大的“孔雀”,她五彩的羽毛覆盖整个舞台。然后,时光仿佛停住:一支洁白的羽毛缓缓飘落。万籁俱寂中,杨丽萍完成了她舞蹈生命又一次丰盛的绽放。

观众掌声长达10分钟

这是杨丽萍带着《云南映象》第三次跳上成都舞台,她也选择在成都最后一次亲自上台演出《云南映象》,以回报成都观众的厚爱,这份深情让现场观众非常感动。“美得让人窒息。”“那种身体沾染着泥土的表演,让人笑、让人哭,让人相信这里的青草会跳舞,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这里的神灵在保佑着你……”“我看到了乡土,看到了思念,看到了回忆,看到了祝福。”“《云南映象》已在国内外上演3000多场,看得出来,通过近10年积淀,每场演出都在成长,演员也成熟起来。我看过前两次在成都的演出,今天来看的感觉和几年前不一样,特别是杨老师今后不再跳《云南映象》了,非常留恋,但也有期待,期待她下一部力作《孔雀》来成都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激动地表达着内心的震撼。演员谢幕时,全场出现了整齐而有节奏的掌声,“孔雀公主”杨丽萍倩影一亮相,全场更是掌声雷动,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为杨丽萍喝彩,时间长达10分钟之久。今晚,杨丽萍将在成都最后一次亲自出演《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表演内容

序:混沌初开

“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 绿春

县牛孔乡“神鼓”歌谣

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或象征母体,或形似女阴,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木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芒鼓、

热巴鼓、大背鼓等等。

云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对;要砍树制鼓,先要举行祭祀仪式。佤族人说木鼓的花纹是无法画完的、歌也是无法唱完的,舞也是无法跳完的…

第一场:太阳

太阳鼓(西双版纳州基诺族)

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鼓,据说能带来吉祥。

芒鼓(建水县哈尼族)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有关。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工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唯建水龙岔河一带独有。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

铜芒(沧源歌唱佤族)

佤族对芒锣如对木鼓、铜鼓一样尊崇和喜爱。但木鼓、铜鼓既是乐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锣则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象脚鼓(德宏州景颇族)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象脚鼓舞》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

神鼓(绿春县牛孔乡彝族)

“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庆贺生育的唱词是:刚生下来的娃娃,听不见,看不见,话也不会说;敲一下,耳朵就听见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见了…”

铜镲舞

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

第二场:土地

月光(独舞表演:杨丽萍)

“你是一条阿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躯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 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在舞蹈中我们会看到舞蹈家是怎样张开她那想象的翅膀。

花腰歌舞(石屏县花腰彝)

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在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小姑娘从11、2岁岁就开始学做针线,绣花、缝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后就穿着这一套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衣服出嫁,不会绣花缝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员们穿的衣服就是她们亲手缝制的。

伞舞(黑彝)

伞舞中的服饰为彝族的一个支系,调子取自于南涧彝族。黑彝走到哪儿,他们都带着一把伞。彝族人有一种豁达、知足长乐的心态;这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歌词:“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哪里好吃哪里去,哪里好在去哪里。爬山、过河、种地、收割、男人、女人、结婚、生娃娃。”“跟我去,去哪里?哪里来,就哪里去。爬山、过河、种地、收割、男人、女人、结婚、生娃娃。”“太阳落下月亮升,云儿跟着星儿走。高山顶上彩云飞,小河里面鱼儿游。你的黑发我的手,歌声和着风声唱。不看天,不看地,魂儿飞在、树尖上。刮起风,雷声响,雨点打在我脸上。不是你也不是我,只见东方雾茫茫。”

烟盒舞

烟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的盒子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高潮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蜓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腿杆就发痒”。歌词:“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哩洛噻……晒着晒着石屏干腌菜呀,哂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

女儿国(新平县花腰傣)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在拢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天上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天就不会亮了;地下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地就不长草了;男人不有(个)女人陪着么,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山里就不会有人了。

打歌

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有嘴不会唱,有脚不会跳,俏也无人要”;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有歌为证:“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第三场:家园

云南的先民信奉“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几乎每一个寨子都有寨神树、密枝林,每一个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态得以保护。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生态的严重破坏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第四场:火祭

葫芦笙舞

云南的拉祜、僳僳、佤、纳西、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有葫芦神话。拉祜族传说:远古时发洪水,有兄妹二人躲入葫芦逃过浩劫;洪水退后,两人繁衍了后代。云南沧源佤族传说葫芦是创造人的母体,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1958年出土的2千多年前的云南开化铜鼓文物上,就有4人跳葫芦笙舞的侧面图像。一首民歌唱道:“岩子路上弹三弦,茅草尖上吹芦笙;翻过九十九座山,还要跳歌到天明。”

甩发舞

佤族妇女大部分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间技巧动作。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

纹身

纹身是最直接的人体装饰艺术。云南纹身最早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纹身最初的目的是不让死者阴魂认出自己;有的原始民族把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纹在人身上,喻义神物附体会给人予力量;原始人后来才感到纹身是一种美。

面具舞蹈

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丽江县纳西族)

在东巴祭祀仪式中,有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度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牛头舞

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 。云南古代民族也特别崇拜牛,在云南沧源崖画有10个点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头的图像。沧源崖画第一地点2区右下方岩壁上有一组舞蹈图象,这组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在身体上画出线条,而其他 4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

涅磐

云南不少民族的先民都崇拜火,他们相信火能使人再生,“凤凰涅磐”是一个动人而悲壮的理想。

第五场:朝圣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体现,朝圣者跋涉在山路上,转经筒始终陪伴着他们,他们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雨雪交加,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熊熊大火,最后,他们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国。

藏族舞

大量的选用了藏文化的许多舞蹈元素去表现人性之美。服饰以藏族地区的袍服为主,肥大、宽敞,以黑、红、黄三个基调为主,白天脱去一袖或二袖,束于腰间,以适应“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点。农村妇女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宽大坎肩,歌舞时舞动双袖,飘洒多姿。藏族人常佩戴护身符盒,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这样可以吉祥如意。

转经筒

筒上刻有经文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一般刻六字箴言)。筒内置有经文一卷,大型转经筒置于祭坛两侧,微型转经筒为藏民诵经时所用,边诵边转动以达到诵经时身、口、意完美一致之境界。童谣: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

玛尼石

据专家研究,与西藏古老的白石崇拜、生肖崇拜的习俗有关,宗教的发展又赋予它们多种意义。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箴言,有的还刻有佛经、口语及佛像,是藏民族供奉的圣物。玛尼石面有的涂、以红、蓝、黄、白等天然颜料,多年不会褪色,这种群众性石刻艺术,体现出非凡的造型能力。

尾声:雀之灵

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杨丽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雀之灵》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声中杨丽萍第一次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

更多湖南旅游国内旅游长沙旅游长沙到张家界旅游长沙到凤凰古城旅游长沙到韶山旅游、就在97616旅游网!请继续关注与支持(97616旅游网http://www.97616.net/

http://www.97616.net/vjingdian_3891.html

云南映象在哪里?云南映象属于哪个省?云南映象在哪个省?

上一篇:云南印象
下一篇:滇池

相关云南映象,云南映象在哪里,云南映象属于哪个省?云南映象在哪个省